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活力校园 > 心灵旅程

我的营员 我们的营——整理斫曹青年教师成长营营员教学笔记随感

发布时间:2022-05-05 信息来源:教育局 责任编辑:教育局


2021年11月4日,斫曹青年教师成长营成立。
    那天,全乡41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,成了营员。
    那天,作为一个41岁的中年油腻小哥,我寄语他们:衷心祝福你们,愿你的成长写满辉煌,愿你的冬天从此不缺暖阳,愿你的明天不惧雨打风霜,愿你的未来永远热泪盈眶!
    地处邵东最北端的斫曹,土地贫瘠,交通不便。
    有人说,石头梯田垒成的野鸡坪精神,至今仍闪烁光芒;有人说,鬼斧神工般的天坑,深藏着亿万年的未知之谜;也有人说,斫曹样式各异的民房,颜值堪称邵东之冠。
    这些,既有无尽的乡村教师的精神食粮,也有坚实的乡村教育振兴的物质基础。但青年教师可汲取的营养,远不止这些。
    为了迎接青年节,上个周末特意整理了他们这学期前两轮次的作业:每人每天一版钢笔字,每周一段普通话朗读、一幅粉笔字、一篇教学随笔。
    最让我动容的,便是这82篇教学笔记。一言一语间,一段一文,都能看到41名营员,坚强地守望,顽强地成长。



理想,属于年轻人在创造。现实,也交给年轻人去拼搏。面对怎么阻挡都挡不住外流的生源,面对一直期盼一直渴盼乡村教育优质发展的群众,乡村青年教师能做多少?能做成多少?
    我们的营员在在思索、在探索。
    俊,标准的90后,斫曹最年轻的校长。
    包括他在内,算上工友,学校师生人数仍是两位数。期初,曾与他探讨过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出路。说得更直白些,是想撤掉人数较少的小学校,合到人数相对较多的学校。
    “当前形势下,调整学校布局的好处有许多。比如,管理人员减少,可减少行政开支,可投入更多资金到教育教学及学生身上。教师聚于一处便于管理,便于教研教改,便于教师成长,班级人数多课堂更有教学氛围。”他的看法,如同我的想法。
    和许多农村乡村一样,斫曹面临着如何“因小建美、因散变强”的发展期望和破解困局。
    全乡目前的5所完全小学、均为完全制小学。校均学生人数刚过百人,校均教师刚过十人。每年下拔的教育经费,只能“撒胡椒面”,仅起到保基本、保安全、保运转的“兜底”作用,无法发挥应有效益。各小学办学条件整体水平,同教育发达乡镇差距明显,甚至落后于全市大部分农村乡镇:没有一块标准田径场,没有一座像样的校门,没有一所学校配齐校服,没有一所学校有完善的生活设施。
    “要整合资源,有校车是前提,学生在固定点等车可以减少路途所用时间且不惧风雨。假如可寄宿能参照创新学校配生活老师等,解决部分学生在家无人带的问题。”很欣喜,俊的目之所及,越过了崇山峻岭。“相对理想所要达成的目标而言,学校撤并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。主要有村民、特别是村干部的思想工作,校车的安全规范运营问题,人数重组后的人文化管理等”有了两年治校的历练,俊思考问题的视野更加开阔,思路愈发沉稳,“调整后相当于重建新学校,一切重新出发。怎样以新学校建设带动其余学校改革,促进全乡整体提升整体发展。”这篇随笔,成了斫曹教育资源优化组合调研报告。
    接过振兴乡村教育的“接力棒”,对事关乡村教育发展的大事,像俊一样的青年教师,已在深思之,远谋之。虽然没有给出确切、完整、清晰的答案,事实上我们也给不出美好的答案。
    但年轻人想要到达的,总有一天,能达到。



    婉,是去年才参加工作的小丫头。比我的大女儿,才年长几岁。
    2021年秋,当婉分到斫曹小学时,放心不下的父母陪着她来报到。帮着收拾房子、铺好被子、买齐生活用品才离开。
    乡村学校的生活,有彩色和黑白两种剧本。上课期间,虽然只是廖廖几个、几十个,但孩子们的陪伴,时光便如泉水般叮咚。儿童散学归去早,清清山风满校园。晚上,石山排下的斫曹小学里,只剩下她和另两位女同事。
    出乎很多人意料,婉成长得很快。班上只有7个孩子,从学习到生活,她像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,关心着、珍爱着。有次看她发朋友圈,下雨天带着孩子做室内操。孩子们笑得很开心,躲在视频后面的她,肯定更开心。
    “检查学生古诗背诵和翻译情况时,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古诗,但是能将对应诗句进行解释的却寥寥无几,许多学生怎样都无法顺利说出诗句的含义。”在第一篇随笔里,她发现了这个乡里伢子身上很典型的现象。
    在农村,隔代教育是主流,手机成了众多孩子最亲的伙伴。在斫曹,这种情况极为普遍。只是家庭条件稍好点,或是家长比较重视孩子学生的,都会千方百计想办法、找机会带孩子到教育资源相对更好的优质城镇或邵东城区就读。曾问过隔壁乡镇的一位大规模小学校长,他坦言:学校有三分之一的孩子,是斫曹籍。
    孩子的成长一生只有一次,耽误不得。不管家长出于什么考量,都无可厚非。但“遗留”在乡里的孩子,学习状态往往并不好,准确地讲,是很不好。
    “作为一名在农村任教的老师,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,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。”芬,是斫曹中学的一名青年语文教师,教了六年。在随笔里,她用“上好一节课可能容易,但上好每一节课真的好难”来描述----
    这些学生大多聪明,活泼开朗,也很懂礼貌,就是不爱学习。他们喜欢在课堂上发呆,喜欢开小差,甚至有些经常喜欢违纪,对于老师的教育和惩罚都已麻木……久而久之,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……面对一群启而不发的学生,内心很苦恼,到底该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?
    昊,是芬的同事,2021年才走上讲台,是青年教师中的“毛班生”。“有效的家校沟通”成了他最大心病。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,正常的能在祖辈身边长大,可有个别学生,甚至就是和长自己几岁的哥哥姐姐共同生活。这些哥哥姐姐自己都照顾不过来,怎么照顾弟弟妹妹。
    因为遇见的、陪伴的,是一个个真实的、血肉鲜活的人,抱怨说完、困惑搁笔,婉、芬、昊,还有我的营员们,没有忘了自己人民教师的身份,没有忘了教书育人的职责,依旧坚韧地直面挑战,成全学生、成就自己。
    “我一直以来不断告诫自己,一定要认真教学,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,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成长。”芬这样写道。
    平常和孩子很亲近的婉,可以很顺畅地和孩子们交流。了解到他们错误地“以为只有和文中标注一模一样才算正确”后,婉在反思自己不该“让孩子们为了背诵翻译而背诵”,这样做好像是给学生划上了一个框,让他们只能在框内活动,失去了探索的自由,也弄丢了识记、理解的初衷。
    意识到这一点,婉让学生们都先把书合上,在大屏幕上打开电子课本,让他们再次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,果然,学生们能够一个个组织着不同的语句,表达出相近的意思,比之前照着翻译背诵好上太多。
    教书育人,本身就是动态的过程,教师应该不避现实,善于思考,勇辟新径。如果我们没有创造意识,非但学生从我们这里学不到什么,我们的工作也就简单重复、了无生趣。
    在青年教师的随笔里,这样的故事很多,如同漫山的繁花,俯拾皆是。


婧,在所有营员里,尤为特别、突出。
    特别之处有两点,她是俊的夫人。他是长流小学的校长,她是和平小学的教导主任。
    于我更具一种缘份。2019年,在我组织的全市首届教师写作比赛中,她高居榜首。之后,因为教育通讯的缘故,偶尔联系。2021年2月,她成了我的新战友。2021年11月,她成了斫曹教育宣传通讯组的“大师姐”。
    交上来的第二篇,是真正的教学随笔。近千字的长文,说的都是她和一个叫轩的孩子的事。
    轩绝对称得上好苗子,但去年秋学学期,轩从外乡镇被“遣送”回原籍时,算是个“异类”的人:经常和同学惹是生非,以至小伙伴们都疏远他。一个寒冷的初冬,轩穿拖鞋上学,下课后把一只拖鞋故意丢在操场上,校长生气地拎着鞋,一路打听到跑到教室找人。
    轩变化,缘于婧的不着急,源于婧的不放弃。
    有一次,轩忘带数学书,居然直接找婧借书。婧问他你怎么不找其他同学借,轩说:“他们都不借给我,我只有找你了!”婧是个有心人。觉得轩主动找自己,是一份信任,是一个机会。不仅借给了他书,还和他谈了很长时间的心。
    “许多人觉得轩虽然聪明,但顽劣难教。如果我也放弃他的话,在他的成长中,可能留下的都会是不美好的回忆。”婧给予轩较其他孩子更多地关注,上课时鼓励他先举手再回答问题,写作业时提醒他写好后马上交上来……
    面对峭壁大吼一声,能收到回音。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,自然也有会回应。婧的默默关注,让轩有了变化,不仅和同学友好相处了,课后还常安静地在班级图书角看书。有次,居然在课堂作文中写出“家乡才是人心灵的归宿”这般绝妙的句子。
    这学期,教“用字母表示数”,婧说数学上一般常用“x”表示未知数后,轩却固执地用“y”表示,只因为“我喜欢呀”!
    婧没有强迫轩改过来,她觉得这是属于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纯净、脱俗、真诚……“我自己有时也这样,青春就应该有点不一样”。婧和轩一样,纯净、脱俗、真诚……
    被同事们称做“意大利青年歌剧家”的思,2021年是以音乐教师身份通过公开招考,到斫曹乡中心小学任教的。随笔中,她引用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”,认为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环境下,注定了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不能适应每一位同学,因此“务必要关注到那些个性的学生,对于个性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个性的管理方法、个性的爱,才不会忽略他们。”
    和她的感触相印证的,是我几乎每次到中心小学检查,都会看到她在做学生思想工作。音色出众的她,和学生谈起心、甚至批评人,也像一首歌。
    和思同在一所学校的敏,本学期既当班主任,还顶替休产假的同事出任学校教导主任。她觉得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,及时赞美,使之闪闪发光。“自己的寥寥数语,却有几率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,何乐不为?”
    和城里孩子比,我们农村学生身上,有更多的青涩,更多的纯朴,也有更多的可塑性。缺少呵护、陪伴、肯定和激励的他们,最需要的、最欢迎的,应该是像婧、思、敏那样,拥有真诚、柔软、善良、包容内心的老师。
    看到孩子们计算能力差,阳秉持着“能进步一个是一个”的原则,在每天的正常教学后,再布置八道数学计算题(四道竖式计算,四道混合运算),且再三强调能完成几道算几道。尽管如此,班上仍有学生只会做加减法。阳于是做了个尝试:一对一、手把手、一步一步和学生“死磕”。结果讲了三四遍,学生却先哭了,边哭边说:我就是学不会,乘法真地好难……
    阳的要求只能一降再降,不再折磨柔弱的自己和脆弱的孩子了。对基础较好和学习能力强的,依旧高要求高标准;但对于那些基础差、学习能力也确实一般的,鼓励多过批评,一节课只要能明白最重要、最基础的,便算过关,不再“贪高求全”,不再急于求成。
    和青年教师交流时,“慢慢来”这句话,我讲得比较多。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说。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“慢”。在我看来,不仅教育教学是“慢”的锤炼,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“慢”的磨砺。而且,面对如此薄弱的学情,我们更要懂得慢下来、沉下去,尊重客观事实、遵循成长规律。
    只要孩子们今天能超过昨天,我们明天能超过今天,我们的课堂教学、我们的结伴成长就是有意义的。
    “水滴石穿,铁杵成针,只要坚持不懈,剩下交给时间便好。”工作仅三年的阳,在这一点上,似乎比我看得更通透。


5月2日,习近平主席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时说强调: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、担重任,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。
    在斫曹教育的发展史上,我的41名青年教师成长营的营员们,挑的是又大又沉的梁,担的是既重又远的任。每个斫曹青年教师成长的一小步,终将汇成斫曹教育发展的一大步!
    斫曹中学杰和爱人田,是成长营另一对“夫妻档”。两人都当班主任,都教主课。乡村校园的生活是清苦的,教育教学的日子是忙碌的。两人只好请学校把课错开上,以便照顾三岁的孩子。
    “我们虽然不能把每个孩子培养成圣人,但我们可以让孩子爱上老师,爱上学习。可以做一颗流星,在孩子迷茫寂寞或是踌躇满志时,偶尔还会想起:在他们的夜空中,曾有这样一抹光亮陪他们走过一程。”杰的随笔,对未来充满了期许,也充满了坚定,“班主任工作很累,事情很多,责任很大,但我不会放弃做一名班主任,因为它会使你不断进步和成长。”
    我想,这就是总书记所讲的“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”。
    我的营员们,我愿陪伴你们,在青春的赛道上,奋力跑出最好成绩!(作者:真水无香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