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活力校园 > 文学作品

“师”赋

发布时间:2022-07-05 信息来源:教育局 责任编辑:教育局


古有周人释道,王者建国化民,国之民众莫不尊师而重道。《吕氏春秋》云“生则谨养,死则敬祭,此尊师之道也”。何谓“人师”,儒者将其供奉于中堂,与天、地、君、亲同列。荀子则曰“四海之内若一家,通达之属莫不从服,夫是谓人师”。《礼记》则云“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,又知教之所由废,然后可以为人师也”。陶行知,近世之名儒,吾辈之楷模,亦曰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。自古而今,文人志士,无不感念师之德行,追寻先辈之足迹,感召后来之青年,此谓师道永存。
    昌黎先生有云“师者,传道受业解惑也”。传道,乃言传身教,于传授学识之际,培育学子之人格品性。受业,乃师之本也,识之始也,道之基也。解惑,乃生之基于传道受业而来之思之萌芽、德之生发,更应护之、爱之。昌黎先生之“传道受业解惑”于1200年后之今日亦是为师之宗旨。于此宗旨之上,需添“三心”,“爱心、耐心、责任心”。爱心,护生之提惑之勇毅;耐心,养生之学业之精深;责任心,铸生之得道之朗朗。
    读论山上,莘莘学子,执笔为剑,以梦为马。或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;或会须决起凌云志,高抟九万扶摇风;或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
    读论山上,三百良师,披星戴月,执鞭一生。或希君生羽翼,一化北溟鱼;或最亲切处今相付,熟读周公七月诗;或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    师者刘雄,壬寅之初,花甲已至,四十余载不忘教育初心,几易岗位,心心念念,校之发展、生之进步。于生,谆谆教诲,望其做社会之栋梁,于后辈,勉励提携,愿其当合格之教师。勤勤恳恳、兢兢业业,愿做一根钉,甘当一块砖。
    深耕讲台三尺上,不慕富贵求荣光。师如刘雄者,不在一二。风华正茂,一支粉笔写破岁月沧桑者,有之;直挂云帆济沧海,敢教日月换新天者,有之;不畏浮云遮望远,愿洒热血铸师魂者,有之;不愿躺平,在奋发中鉴真心者,有之。吾感怀不能望其项背,惟愿孜孜耕耘,静待花开。
    幸甚至哉,十九载求学生涯了却少年梦,廿五之年得以踏上三尺讲坛。常忆初登读论山时,星光璀璨,三两好友,促膝长谈。念往日之不易,感未来之可期,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。师,吾之职也,固当夙兴夜寐,虔诚以待,虽执鞭三尺讲台五载有余,亦常怀敬畏之心。与同道中人,于闲暇之时,磋之、切之,互相督促——教学之术精进否,育人之术渐长否?求之于前辈,觅之于书本,惟望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得以践行也。
    与生之相处,亦师亦友,生之聪慧、生之勤勉、生之德善,吾辈喜之、乐之。慕其年少之轻狂,青春好动,无畏无惧;忧其生性之懒散,蹉跎岁月,时不我待。惟愿以“仁爱”为内核,因材施教,得以广其古今之见闻、掘其核心之素养,养其浩浩之正气,铸国之栋梁,圆复兴伟梦。
    读论山上,微风习习,樟槐松柏,鸢尾格桑,兰蕙亭下,樱花园前,踏着朝露而来,披着月光离开,千百学子从身旁走过。尔尔辞晚,朝朝辞暮,五载一瞬,白驹过隙,纵有千种风情,难与人说,百般滋味,一言以蔽之,曰“思无邪”。(作者:邵东三中 李夏香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