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活力校园 > 教师风采

九位乡村教师和他们的“桃花源”

发布时间:2023-05-30 信息来源:教育局 责任编辑:教育局


从邵东县城出发,汽车沿336省道(原1814线)疾驰,至杨桥镇后转入蜿蜒盘旋的村道。一路上,夏树苍翠、绿荫如盖,阡陌交通、鸡犬相闻。金黄的枇杷挂满枝间,令人垂涎欲滴。翕动着鼻翼,野花和青草的幽香,氤氲在初夏微热的空气里……



    青山环绕,蓝天澄碧。水东江镇敬爱小学便坐落在邵东市东部静谧的山野间,距城区43公里,与娄底市双峰县花门镇仅相隔数百米。



    为我们打开校门的是一位敦实憨厚中年汉子——敬爱小学校长李邵衡。1995年,风华正茂的李邵衡来到敬爱小学执教,一晃眼就是28年。10000多个日夜,李邵衡和同事们经营着一方小小的“桃花源”,将青春年华尽情挥洒在这里,为乡村孩子们撑起一片明朗的天。


两代人的接力


“李邵衡就是一头老黄牛,他很少关心过自己。工作间隙,他几乎没有回房间休息过,绝大多数时间奔走在办公室、教室、食堂和操场间,既当校长,又兼教导主任。他承担毕业班数学、科学教学任务的同时,还兼学校保安、免费午餐采购员,他从来没有怨言。”提起李邵衡,水东江镇中心学校校长曾健云满是敬佩。
    选择成为教师,其实并不是李邵衡的梦想。1993年前,李邵衡加入了南下广东的打工热潮,繁华的城市、体面的收入,意气风发的他畅想着有朝一日,能在大都市安身立命,他几度拒绝了父亲“回来教书”的“请求”。


(图中左一为李佰涵,右一为李邵衡)


    李邵衡父亲李佰涵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。从参加工作开始,李佰涵坚守乡村讲台42年直至退休。他有着深厚的教育情怀,也深知乡村教育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。面对乡村小学“教师紧缺”的窘境,几经纠结,李佰涵想到了自己的儿子。
    “村里缺老师,你回来教书吧!”
    从城市返回乡村教书,虽有诸多不情愿,但父亲三次去信劝说,李邵衡还是回来了。1995年2月,李邵衡辞掉工作,成为敬爱小学一名临聘(原代课)教师。同年12月,他通过电大进修转为公办。
    李邵衡清楚地记得,他领到的第一个月工资只有298.8元,还不到广东打工收入的1/2。




    “既来之,则安之。穷教书就穷教书呗。”自父亲手中接过教书育人的“接力棒”后,李邵衡就没有后悔过“回来教书”的决定。“快30年了,我早爱上了教书,对这所学校和这片土地的感情也越来越深。”
    李邵衡觉得自己是幸运的。近几年来,他真切地感受到乡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,也切身体会到村民发自内心对教师的尊重。如今,敬爱小学虽偏居一隅,但办学条件大幅改善,教学楼、办公室、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一应俱全,“有那么一点点世外桃源的感觉。”李邵衡笑着说。


两座桥上的爱


“学校校址在原汪塘乡。汪塘、汪塘,水多塘多。现在,从上到下越来越重视学生安全问题,学校虽然现在只有62个学生,但我们压力不小。”



    离学校10米开外有一口约莫两亩左右的水塘,水面波光粼粼。距学校50米远的地方,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。初夏,河滩上的野草郁郁葱葱;河滩中央,河流缓缓流淌。
    据当地村民介绍,小河上原来有两座桥,是附近寨岭、跃进等几个村的孩子上学必经之路。“对面的孩子,过桥到学校很近。如果绕行的话,却要增加4里路。”



    “河西原来有一座木头搭建的简易桥,后来被水冲垮了。改建后,桥上装有护栏,学生安全有保障。桥东是石板桥,桥面宽1.2米,桥上没有防护设施。”说到校园周边的地理环境,李邵衡很是熟悉,“每年涨大水时,河面宽度目测超5米,水深可达4米。学生蹚水过河,十分危险,一旦失足落水,后果不堪设想。可绕行又太远,学生们上课衣服湿漉漉的,耽误上课也容易感冒。”



    一到雪天,李邵衡就会和教师们挑着煤灰铺好桥面,增大路面摩擦力。遇到大雨天,李邵衡都会赶早到河边观察水情,然后将孩子们一个一个背过桥。受李邵衡感染,其他教师纷纷加入接送队伍,直到学生上学、放学都过完桥,大家才放下心来。“以前是两座桥上接送,现在重点是东边的桥,这已经是学校的一个传统。”李邵衡自豪地介绍道。
    “除护送学生过桥外,李校长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。每个学期有多少个孩子来上学,谁家的孩子马上要上一年级,谁家孩子可能到城里上学,甚至每个孩子的住址、家庭情况等,他都一清二楚。”水东江镇中心学校副校长贺钧新评价道。
    2023年大年初一,李邵衡在家里吃了中饭,便匆匆告别妻儿,赶到学校给周边的百姓拜年。到了初七初八,他已走访了全校孩子的家。这是李邵衡坚持多年的习惯,也是父亲李佰涵传给他的“法宝”。
    “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,是连接家庭、学校、社会情感的纽带。我校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对每位学生开展1次入户家访,确保家访率100%。”
    “现在,乡村有很多留守儿童,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,一年难得回来一两次,孩子们更需要多照顾、多关爱。”
    “我愿意尽我所能,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教育。”
    河水悠悠,石桥青青,留下了敬爱小学一茬又一茬教师的足印,弹奏着一曲又一曲爱的歌谣……


五本教案背后的研究生




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。”李邵衡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随手翻开他摆放在办公桌上的教案,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。“身为教师,要对孩子们的教育负责。”“我希望尽力为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教学。每次上课前,我都会提前规划好授课内容和设计好教学环节。”正因如此,李邵衡多年潜心教研,所教科目成绩经常名列全镇前茅,先后8次获县嘉奖。2005年,他新接手的班级一年提升8个名次。
    “常规教学是法宝,这个优良传统不能丢。”李邵衡对自己这样要求,对学校其余8个教师也是如此。他坚持每月对教师常规资料进行检查,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备课心得。
    敬爱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申小元与李邵衡有着相同的经历。申小元父亲申夫云,从教四十余年,待人真诚友善,做事实实在在,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申小元。湘潭大学研究生肄业的他,原本可以有更优的职业选择。“我当时在广东工资还不错,月收入超4000元。在父亲不断游说下,我最终回乡从事教师这份职业。”2019年,申小元考取了教师资格证。2021年,他通过教师公开招聘来到敬爱小学工作。



    翻开他的语文教案,一笔一画,力透纸背,书写之工整,堪称典范。这学期,他已手写完五本教案,每节课的教育理念、课堂教学行为、典型教学案例反思十分详实。问及认真书写教案的原因,这个不善交谈的清秀书生,腼腆地说:“和孩子们在一起,我很快乐。我不是师范科班出身,怕教不好。”



    李邵衡对申小元很放心。学校每天坚持开展大课间活动,学生在逼仄的操场上做广播体操、活力操,诵读弟子规……申小元担任总指挥。“申小元工作十分扎实,你安排的任何工作,他都毫无怨言,都会认认真真做好。”



    “把常规工作抓细抓实就是学校的特色亮点。”如今,九位教师的常规工作都很认真。工作仅四年的佘票票,获得全市常规教学一等奖一次,全镇常规教学先进个人、优秀教案一等奖5次。99后教师刘雨晴一学期阅卷几百次,96后教师吴芷晴坚持每天8点前到校,带领学生进行朗读,就连两位临聘教师的教学常规也可圈可点。


三个书包和一双棉鞋的故事


2019年,佘票票通过教师公开招聘来到敬爱小学。她可是见过“大世面”的。之前,她在城区昭阳小学代课,现在是学校的中坚力量——总务主任、班主任及六年级语文教师。
    城乡学生的差距、生活条件的不便,佘票票一开始不很安心,一度萌生进城的想法。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,让她渐渐放下这个念头。



    2020年,佘票票接手四年级。一天,她发现班上一个男生的行为有些怪异——走两步,就提一下裤子。这引起了佘票票的注意。通过调查,她了解到该学生穿的是哥哥的裤子,大了。佘票票拿来针线,帮学生把裤头改小。
    初冬的一个早晨,温度下降,气温渐寒。其他学生穿着皮鞋或棉鞋来到学校,该男生却穿着一双拖鞋。“你的棉鞋呢?”“昨天弄湿了,我家里只有一双棉鞋。”佘票票心里一酸,回家后,找来了侄子的一双鞋给学生穿上。
    “你怎么上课时睡觉?”佘票票很愤怒,该男生既不认错也不开口。放学后,佘票票来到学生家家访,弄清了原因:该生由80多岁的祖父抚养。先一天,祖父不太舒服,该男生来来回回做了好几次晚饭,不是生了就是糊了,直到晚上十一点,才凑合着填饱肚子。
    佘票票很自责。此后,她经常从自己做的菜里留下一部分,打一碗食堂里的干净米饭,让学生带回去做晚餐。
    班上还有两个孩子家庭条件同样不太好,书包拉链坏了,裂开一个很大的口子。“当时亲戚家正好有三个闲置的书包,我就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送给了这三个学生。虽然不是新的,但他们很开心。”
    “谢谢你,老师!”“老师,您慈母般的关心和教导,深深温暖了我……”



    谈及印象最深的教育故事,佘票票幸福地回忆起了这段和学生“双向奔赴”的经历。这更加坚定她扎根乡村教育的决心。
    城里有城里的便捷,乡村也有乡村独有的幸福和美好。



    如今,佘票票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充实。每天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后,她就和同事们聊聊天,打打乒乓球……夜晚,安安静静地读读书、备备课。“白天彼此热闹,晚上各自安好。既不相互打扰,又能保持思想自由,这是最好的状态,也是我所向往的、世外桃源般的生活。”


一所乡村小学的未来之路


“想进城吗?”“想!”四年级班主任、语文教师谢文学2021年通过教师公开招聘到敬爱小学任教。她的家在双清区,每周需往返近200公里。异地任教、来回奔波,说不想进城和回邵阳,那明显言不由衷。



    “现在吗?”谢文学有点犹豫,和我们说起了另外一些事。“说内心话,刚来到这山里头,每天除了面对黑板、学生、作业本外,就是面对‘不解人意’的山林、田野,太枯燥了。年轻人,谁不向往繁华的城市生活?”“同事关系十分融洽,大家互帮互助,很温情也很温馨。”“每年开学,学校没有开餐,校长就亲自下厨,为我们解决后顾之忧,让我有家的感觉。”



    最让谢文学难以割舍的,是班上的孩子和平淡生活里意想不到的小惊喜。一下课,学生们会围着谢文学给她按摩捶背;时不时的,谢文学窗台上就会多了一盆不知名的野花;有时,孩子们会把从家里带来的水果、零食硬塞到谢文学手里……“乡村的孩子太淳朴了,这是我以前城里教书时,从未感受到的幸福。”“其实,乡里教书挺好的,就是太远了。”谢文学小声嘀咕了一句。
    今年七月即将退休的佘玉芬老师也有同感。2007年,佘玉芬身患癌症,离校治疗。出院后,佘玉芬毅然回到了他深爱的讲台和学生,没有请过一天假。
    “我就站好最后一班岗吧!”佘玉芬老师坚定的话语中带着点淡淡的落寞,既留恋工作近40年的学校,也有对学校前景的担忧。
    “下学期,学生可能会更少。”
    “优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是大势所趋。如果学校被调整,我希望能有关部门能开通校车接送孩子,保障他们上下学的安全……”“这些大政策我把握不了,但我会一如既往把重心放在教育教学上,与师生共成长。”深情地凝望这片辛勤耕耘了28载的热土,李邵衡动情地说,“只要孩子需要,我就会一直在这里……”



    初夏的风,微微拂过校园。校园里,传来了孩子们清脆的笑声,孩子们红白相间的校服(由汀汀公益捐赠)和胸前的红领巾在阳光下分外耀眼;校外,已是水光潋滟、秧苗摇曳……
    一切,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走去……(作者  赵婧  徐湘果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